第432章 比拼
推荐阅读:柯南里的除灵侦探 斗罗:龙王之霍雨浩活在万年后 游戏开始了,这次绝对没BUG 红楼晓梦 科技入侵现代 不能开高达那我还参什么军! 诸界龙劫 人在皇宫:从升级化骨绵掌开始 大唐:刚被立太子,逆袭系统来了 真乃人间太岁神
嘉隆元年。
开春。
辽阳城辽东都司。
大周承袭明制,建立的是宗藩体系,辽东与努尔干没有设省,而是单设都司,算作是军事地区,加强都指挥使司的权力。
辽东都司归属于山东,由山东布政司管理。
实际上是由山东负责支持各类物资。
辽东都司权力最大的时候,努尔干都司也归属于辽东都司,而制度上的山东布政司管不到辽东都司,反而需要按时向辽东都司供应各类物资。
辽东也是各镇士兵规模最大的军事重镇,总数量高达十五万。
哪怕张吉甫改革后也保持十万。
按照朝廷兵部的兵册,东平郡王府直属藩王军在两万,归属于辽东都司的军队数量高达八万。
“东平郡王手里到底有多少军队?”
辽东巡抚衙门。
巡抚周士卜满眼憔悴,盯着眼前的总兵李进。
东部胡人一直是辽东都司的大患,双方争斗多年,在辽东都司付出巨大的代价下,逐渐达成了平衡,东胡多年来损伤不少,已经伤了元气,双方都消停了下来。
但是原来势力最弱,连隔壁朝鲜都能欺负的蛮部,这些年一日比一日强盛起来。
不光粮食丰富,马匹极多,连兵甲都精良,甚至比辽东都司的军队还要好,各方面都要强过己方,到底谁才是胡人,光看双方的装备骑兵规模,还真不好说了。
不是没有弹劾过东平郡王。
东平郡王与蛮人走私人参,东平郡王获得大量的人参,转手贸易给内地,获得不可计数的钱粮,而蛮人则获得兵甲、武器、各类民生物资。
上一任,上上一任都弹劾过,告诉过朝廷辽东走私人参的危害。
甚至太上皇一度下旨禁止人参贸易。
虽然打击了一段时日,可随着罗明总兵等倒向皇帝,局势变得复杂起来,太上皇也顾不上,反而要安抚东平郡王,禁止贸易人参的禁令很快成为一道空文。
东平郡王府垄断人参贸易,挟制各部蛮族,手里握有丰厚的钱粮。
反观辽东都司。
既要防备东胡,又要压制蛮部,还要提防朝鲜,偏偏各库空的耗子都跑了,而朝廷的拖欠越来越多,以至于军队里怨声载道。
“不好说。”
总兵李进脸色沉重,“下头的人要吃饭,还有家人要养,谁都拒绝不了东平郡王的拉拢,就算当官的不愿意,可下面那么多张嘴要养,谁都抗拒不了。”
周士卜叹了口气,“我亲自回一趟京城,务必督促朝廷送一波钱粮,必须拉回军心。”
“不止如此。”李进摇了摇头,“东平郡王心狠手辣,在辽东更是只手遮天,但凡不听话的将领,都会死于蛮人的手里,留下来的都是他的人。”
“如何是好?”
周士卜无奈,哭笑不得:“说来也是令人感慨,蛮族开春要攻打沈阳,竟然那是先哈派人来透露的,希望我们做好准备,不要让蛮人得手。”
这件事的确很可笑。
东胡与辽东都司互相斗了半个世纪,经历了两三代人,死的人更是不可计数,如今反倒是东胡给辽东都司通风报信。
“朝廷必须派京营来辽东坐镇,才能压住东平郡王。”李进想了想,提出自己的看法。
京营的话。
周士卜倒也信心。
这些年京营打了不少仗。
南边平倭,山东平乱,战斗力保持的不错,不会比辽东军差,而且京营规模远高于辽东军,加上朝廷的大义,只要粮草充沛,许多将领不会反抗,必然选择朝廷。
这种局势下,大量受东平郡王影响的将领倒戈,只靠他直属的两万藩王军掀不起波澜,自然会乖乖低头。
“还是得亲自进京一趟。”
周士卜不再犹豫,嘱咐道:“沈阳一破,辽阳也就危险了,辽阳要是一失,整个辽左都有失陷的可能,所以将军一定要小心。”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请抚台放心。”
总兵李进认真道。
整个辽东,只有李进可信。
周士卜知道自己此行的艰难,但是一定要让让朝廷清楚,决不能再拖延下去了。
辽东的问题,绝不是拖延就能把问题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已经成为了头等大事。
大同的冬天很冷。
贾环一手提着小木桶,一手握着卷起来的公文油纸,然后经过节度府大门。
节度府的大门全部敞开。
方便所有人进出。
门口有几名守卫,见到贾环出来后,大家都认得他,笑道:“贾文书,要不要帮忙?”
“谢谢了,贴一张告示,等需要帮忙的时候,还请各位兄弟多多关照。”
身为大户子弟,人情往来是拿手本事。
信手沾来的的几句话,说的几名守卫心里满意,笑着看贾环离去。
节度府的门口两边有许多驻马石,用来栓牲口,地上没有粪便,因为牲口都要戴上粪兜,至于轿子则没有,节度府不推崇轿子。
其次占地最大的就是公示牌所在地方,好几块又大又宽的木牌坊,上面搭了檐子,用油纸材料的公文贴在木牌上不惧风雨,可以管一个月之久。
有许多的告示。
贾环在民生的告示牌上空白处刷了浆糊,然后把告示贴上去。
告示上的内容关于蜂窝煤。
节度府使用蜂窝煤,没有特供,而是从市面上采购。
新张贴的公文是关于明年,节度府与几家承包的蜂窝煤商行签订的商契内容,以及详细的解释。
市场价一百斤蜂窝煤的采购价为三分钱,按照这个市场价,几家蜂窝煤每年向节度府供应两千五百五十万斤蜂窝煤,总价值七万六千五百余两。
两千五百五十万斤蜂窝煤。
除了节度府日常所用,包括烧水,做饭,冬日供暖等,还向军队、孩童军、督查队、稽查队等各部供应,涉及几万人而已。
与前几年在京营右路军当差不同。
大同的变化实在是太大了,当时右路军的变化不是没有,但是没有质的差异。
经过几次被姐夫教训,又有曾直等人的提点,贾环很快改变了态度,一言一行的督促自己,原本是想要装过去,奈何自身聪慧。
从模仿到了解。
每一道具体的事物变化,背后的关联,都能被贾环敏锐的感受出。
就如这蜂窝煤。
随着大同百姓们的收入越来越高,这种又便宜,又干净,更方便的商品很快普及起来,除了乡下的百姓们依然使用柴火,以及少量城里百姓也依然习惯性的使用柴火外。
城里的一半人口以上开始使用蜂窝煤,并且成为日常的主流。
从这就可以推断出。
蜂窝煤的市场在大同每年有二十多万两,最多不超过三十万两的贸易额,这可是大同一地,大同只是个府。
不对。
贾环呆在告示牌前发呆。
不远处的守卫有人也观察到了贾环,“这小子还喜欢发呆啊。”
“真不错,他可是节帅的小舅子啊。”
“咱们节帅向来公正,一视同仁,可谁会慢待他?他能这样已经很不错了,配得上当节帅的小舅子。”几名守卫不禁感慨。
贾环想到了冶铁工坊,还有越来越多的火器厂。
这些才是用煤大户。
煤还不能直接使用,必须先变成焦炭,一百斤煤只能烧制出六十斤焦煤,所以用量翻了近一倍。
如果自己不在节度府办差,去做生意的话,这个行当倒是不错。
贾环嘴角不禁露出笑容。
煤矿行业在大同算是兴起,加入的门槛低,竞争力度小。
自己没有本钱,可以从小做起。
去煤场借煤,煤场多得是煤,堆积如山,巴不得买的人越多越好,许多刚开始卖蜂窝煤的货郎都是这么起家的,每天向煤场借几百斤煤炭,回去制成蜂窝煤,卖光了最后,赚的钱还给煤场,同时预支下一批煤炭。
积少成多。
告示上其中一家的东家就是这么干起来的,才不到四年,已经够条件与节度府签订商契了,可见此人赚了不少。
与别的地方不同。
大同鼓励人们致富,希望越来越多人都变富。
这种风气很好。
谁都能感受到其中的活力。
与京城那边截然不同。
哪怕是卖酱菜的,背后也得有大关系,甚至要巴结到首辅,否则生意越大,越是无法维持下去。
生意小被小官吏刁难。
生意大被大官刁难。
往往一句为了百姓安危,轻易就处理了他们,辛苦一辈子,多少人努力的成果,最后落入官员手里,商行也停止了发展,逐渐沦为垄断吸血模式。
“所以姐夫怎么会失败?”贾环年龄小,明明才是个少年,此时的眼神却格外明亮。
任何人只要不违反大周律。
大周律其中一些不合理之处,经过大量商讨后,节度府给予了批注,任何人都能想尽办法去经商,可谓是行业百出。
连向导都有了。
在大同出入境的主要道路上,每天都有大量的人等候,遇到了商队或者外地人,各个主动热心的去询问。
没有人恐吓外地人。
恐吓是犯法的,不光没收违法所得,还会高额罚款,然后该判刑的判刑。
没有了利益,谁会去干呢。
那么为了招揽生意,只能用尽合法的方法去讨好,很多外地商队只凭着他们如此热情,而且的确带来方便的情形下,愿意主动给钱的不少,甚至还有赏钱。
胆子大的,甚至都打上军队的主意了。
大同军队对大同各地都要陌生的地方,更不提太原和关外了。
许多人提前做了准备去熟悉当地的情况,回头找到军队毛遂自荐,成为军队的向导,给军队提供了便利,自己也获得了报酬。
“噼里啪啦。”
“噼里啪啦。”
远处的街头响起了竹炮声。
过年了。
许多人家买了鞭炮,在自家门口燃放,越响越好,告诉街坊邻居们,自家的日子越来越红火。
巷子里的小孩子们都跑了出来。
穿着新的衣裳,欣喜若狂的在地上寻找未燃放的竹炮。
孩子们一起玩,有这样的一件趣事,是他们此时最幸福,最高兴的时候。
“注意衣裳。”
“弄脏了新衣裳,回去打死你。”
美中不足的是母亲们跟在屁股后头,又想要让孩子穿上新衣裳,又担心孩子们弄脏了衣裳,街坊们聚在一起,除了看一眼孩子外,互相间也在闲聊。
谁家里的在哪家商号上班。
每天上多久,每个月多少工钱,有没有升职的机会。
互相攀比。
有了攀比,商行为了鼓励伙计们的热情,以及招揽人才,于是也推出了越来越多的职位和等级,每个职位多少工钱,多久升一次工钱.
美中不足的是明明穿着新衣服,孩子们却都像是小萝卜头。
一个个身材瘦小,因此显得脑袋大。
“关外牧户十七万,大同各地人口二十八万,士兵和士兵家属为十六万,各处农垦队牧场队大概有三十万,代州的人口也应该是三十几万,太原不好说。”
节度府里。
外面已经开始准备过节,节度府里依然忙碌。
节假日三倍工钱。
曾直、张云承、严中正顾时等。包括府衙的翟文,陶升、以及外地表现优异的官员吴宏等,这些府衙的不错的官员也被特意请来。
谁都能察觉到,节度府的风向变了。
有开始吸收官员的意思。
不相干的人热情讨论,想干的翟文陶升,包括吴宏并不是很在意。
他们认识王信许多年了,大多数从王信刚开始来大同的时候就认识了。
比如代州的吴宏,王信第一次来大同担任雁门关守将,他反而是最早认识王信的,并且主动提供帮助。
能给武将提供帮助,说明吴宏并不是一根筋的人。
听到张云承说道代州人口的不确定,吴宏有些不好意思,身为代州知州,他的确不知道。
黄册的人数谁不知道数字不对。
代州毕竟小,虽然无法全部清点,但是能从各方面做个推测,而太原府太大了,身为山西的省府,至少两百万人口,不是轻易间可以算出。
“必须清楚境内的人口,明年只会更加严峻,我们的目标是保证境内不饿死一个人。”
王信严肃道。
开源节流。
已经在开原,节流也要继续。
“不光是粮食。”曾直实在等不住,今日必须拿出一个方案出来,“节度府已经欠了三十余万两,明年的缺口跟在五十万两以上。”
要么想办法解决,要么在山西放弃大同模式。
“我认为实事求是,搞双边制度,大同是一个模式,太原那边继续原来的模式,等节度府有了余力,再来帮助太原百姓们。”
虽然很遗憾,曾直认为不得不面对现实。
大同模式并不是不好,而是底蕴太薄了些,特别是在如今的大旱灾下,发展到今日的地步,更说明大同模式的厉害。
(本章完)
(https://www.pcczw.com/wx/73164/76785.html)
1秒记住瓢虫文学:www.pcczw.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pcc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