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6章 产业链(二)
推荐阅读:盘龙:开局抢夺至高神信物 斗罗,我的分身固拉多 LOL:我职业打其他游戏不行? 吞噬星空之支取天赋 聊天群:开局获得赛亚人血脉 重生印度当警察 人在大竹峰,开局休妻田灵儿! 斗破:我只是一个炼药师 金铲铲求生,只有我有海克斯强化 吞噬星空从酿酒宗师开始
1643年7月3日,破晓的微光尚未完全驱散瑶溪湖面上的薄雾,合江县临潭(今坎伯兰镇)煤矿已然苏醒。
“铛……铛……铛……”
上工的钟声沉闷而有力地回荡在山谷间,惊起了林间栖息的飞鸟。
工棚区食堂里,陆陆续续地涌出成群的矿工身影。
他们大多穿着靛蓝色的粗布工装,头上戴着藤条编织的安全帽,帽檐下是一张张神色各异的脸。
有当地的土人,也有新来的移民,晃动的身体还带着昨日未褪的疲惫。
“铛……铛……铛……”
王老栓下意识地裹紧了单薄的衣衫,他那山东汉子特有的宽大骨架,在这清晨的寒意里也有些瑟缩。
他来自山东,去年才随着移民船队来到新华。
原本指望能按章程分得四十亩田地,当个安稳的自耕农,却因身强力壮,还曾有招远金矿的挖矿经历,便被直接“倾斜”分配到了这临潭煤矿。
“栓子哥,快些!去晚了,井口那好位置就让人占喽!”同乡李水根在一旁含糊不清地催促着,嘴里还塞得鼓鼓的。
王老栓闷闷地“嗯”了一声,加快脚步,融入这流向矿井的蓝色人流。
他望着李水根的背影,心里嘀咕:“这憨货,就知道个好位置……俺这身板,天生就是地底下的虫,在哪挖不是挖?”
他抬头望去,巨大的木质井架在晨曦中勾勒出黑色的剪影,如同一个沉默的巨人。
井架顶端的滑轮上,粗重的铁链正缓缓移动,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将第一班下井的工人和昨夜采掘的煤炭提上地面。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独特的味道,混合了煤尘的呛人气息、蒸汽机喷出的潮湿煤烟味,以及不远处瑶溪湖(今科莫克斯湖)吹来的带着水汽和松木清香的凉风。
不远处,一条长长的铁轨在晨光中闪烁着冷硬的光芒,向东边无尽地延伸着,一直通向海边的协兴港(今罗伊斯顿)码头。
几匹驮马正拉着空载的轨道矿车,叮叮当当地驶向煤炭堆场,准备将初选过的煤炭运走。
这条由交通建设部和合江县合力建造的轨道,是临潭煤矿的生命线,也是合江县能在短短数年内脱离分州县自立的关键之一。
合江县,这个去年三月才正式成立的新县,正以惊人的速度成长。
其治所合江镇(今考特尼市)依托最早开发的合江煤矿和便利的水运,已初具城镇规模。
阜丰镇(今科莫克斯市)凭借丰富的鲑鱼资源,建起了数家鱼产品加工厂,腌鲑鱼的咸香常常飘满整个海岸。
而临潭煤矿的兴起,以及邻近金石岛铁矿的区位优势,更是催生了众多为矿场服务的粮食加工作坊、副食生产铺子,极大地拉动了当地的经济。
八千六百多移民陆续在此扎根,三十多个村屯和拓殖点星罗棋布,使这里成为启明岛上人口较为稠密的新兴区域。
王老栓和李水根随着人流,低头走进昏暗的井口。
巷道两侧是粗糙的岩壁和密密麻麻的坑木支撑,头顶不时有冰冷的水滴落下,落在后颈,激得人一哆嗦。
越往深处走,空气越发闷热,只有矿灯摇曳的火光,勉强照亮脚下坎坷不平的路。
“都警醒着点!注意顶板,检查气灯。”工头粗重的嗓音在巷道里回荡。
王老栓紧紧握着手里的铁镐,木质的柄身已被手掌的汗渍浸得发黑。
他们的工作面上,煤壁在矿灯--一种采用铜丝网罩包围火焰,使灯罩外温度低于瓦斯燃点,同时允许空气进入维持燃烧的安全灯--的照射下泛着乌黑的光泽。
“干活喽!”
“注意安全!”
随着工头几声吆喝,矿工们如同工蚁般散开,进入各自狭小的作业区。
“水根,搭把手!这边煤层有缝了!”王老栓低吼一声,和李水根配合着,将铁镐的尖头狠狠楔入煤层天然的缝隙中。
两人同时发力,腰部一沉,“嘿”地一声,大块的煤炭应声剥落,砸在地上发出沉闷的巨响,溅起一片煤尘。
就在这时,头顶的坑木传来一阵令人牙酸的“嘎吱”声,些许煤尘簌簌落下。
两人动作一顿,屏息凝神,直到那声音消失,才松了口气,继续挥镐。
汗水很快浸透了他们的衣衫,与煤灰混合,在脸上、身上划出一道道泥痕。
“这活计,比种地累多了。”李水根喘着粗气,用袖子抹了把脸,结果越抹越黑。
“累是累,……可饷钱实在。”王老栓闷声回应,手下不停,“每月都能拿到……足额的五块钱,一年下来,刨去嚼谷,能剩下不少……比咱在山东……土里刨食,强到天上去了。”
“可俺怕……”李水根挥动手中的铁镐,敲下一大块煤炭,“俺听那些老矿工说,这地底下的东西,说不准。……塌方、漏水、阎王气……一不小心,就把人给……埋了。”
“这世道,干啥没点风险?”王老栓手上停了一下,随即又挥动铁镐,“就算被埋在矿里,也总比在大明要强得多!至少,俺们现在每天能吃饱饭,冬日里也不再担心受冻,还有现银可以拿。嗯,以后,要是有一个婆姨,生几个娃,就算哪天真的……被埋了,俺也觉得……值了!”
“哦……”李水根想了想,好像是这么回事。
要是没登上新华的移民船,那在大明怕是也活不了多久。
要么被无休无止的灾荒饿死,要么被作乱的暴民裹挟,最后死于官军的刀下。
在大明,好像只有南方的情形稍稍稳定一点,可以让小民继续苟活下去。
唉,这个世道!
“栓子哥,听说咱们挖的这煤,不光能烧火做饭,还能炼铁,能驱动各种机器转动。那边……”他指了指巷道深处传来规律轰鸣声的方向,“那些铁家伙,没了咱挖出的煤炭,就得趴窝。这煤炭的需求,好似无穷无尽,让咱们可劲地挖。”
他说的“铁家伙”,是安装在主要巷道深处的蒸汽抽水机。
随着矿井越挖越深,地下涌水成了大敌。
正是这些依靠煤矿自身产出煤炭作为燃料的蒸汽机,日夜不停地轰鸣,将地底的积水抽上地面,才保证了开采的进行。
某种意义上,煤炭在消耗自身,然后又挖掘出更多的自身。
而这蒸汽抽水机的需求,又反过来极大地拉动了对煤炭的渴求,形成了一个奇妙的循环。
在矿井里,除了积水,通风也是个大问题。
为了驱散井下致命的“瘴气(即瓦斯)”和粉尘,矿上安装了由畜力牵引的简易风扇系统,通过粗布和木板制成的通风管道,将新鲜空气不断地送到各个工作面。
但即便如此,井下的空气依然浑浊闷热。
井口煤场,一派繁忙景象。
刚从井下运上来的原煤,像一座座小丘般堆积着。
一些工人正用铁筛子对原煤进行初步分选,将大块、中块和碎煤分开。
不远处,临着一条从瑶溪湖引来的水渠,一座简易的洗煤槽正在运行。
工人们将原煤倒入槽中,利用水流冲刷,洗去矸石和部分杂质,以提高煤炭的质量和燃烧效率。
这初步的加工,虽然原始,却标志着对煤炭资源的利用正走向精细化管理。
煤矿的工程师,一位名叫陈海潮的年轻人,正和矿长站在那条轨道旁,查看着刚刚检修完毕的矿车。
这些矿车最初使用的是硬木轨道,但承载力和耐久性都差强人意。
如今,随着国内钢铁产量的增长,大部分路段也已换上了从分州铁厂运来的铸铁轨,虽然粗糙,却坚固了许多。
“矿长,卷扬机还是靠人力和马力,效率太低,也危险。”陈海潮指着井口那依靠骡马牵引的绞盘,“下次设备更新,我们必须申请一台蒸汽卷扬机。合江煤矿那边已经用上了,提升能力不可同日而语。”
矿长唐盛丰是个面色黝黑的中年人,他望着络绎不绝将煤炭装入轨道马车的工人,叹了口气:“我知道,蒸汽机是好东西。可新华重工那边的订单都排到年尾了,生产的机械都紧着造船厂、炼铁厂,还有纺织厂,哪有闲工夫给咱们这座小煤矿专门生产一台蒸汽卷扬机?”
他顿了顿,苦笑着说道:“改明儿,咱们去分州煤矿走一遭,看那边有没有淘汰下的卷扬机拿来凑活着用一用。你说的话,何尝不是我也期望的?咱们煤矿要想产量再提一提,还非得弄一些机器过来。”
陈海潮点点头,目光越过煤场,望向更远处一片空旷的土地。
“要是能建一座焦化厂,那就更完美了。”他托着下巴,满脸的期待,“到时候,这边煤炭出来,那边就投入炼焦炉,然后就能产出可供炼铁的焦炭。哦,还有煤焦油和煤气,那都是值钱的宝贝。以后,咱们临潭矿场就能像分州、合江那边一样,成为一座重要的煤化工基地。”
“这个就别想了!”唐盛丰摇摇头说道:“合江那边建起了焦化厂,咱们这边就不可能再建了。按上面大人们的话,这就是重复建设,不利于形成产业规模化和集中化。”
陈海潮闻言,顿时露出失望的表情:“可惜了!原煤跟焦炭的价值可是要相差一倍以上,若是能有这个产业,临潭镇要不了几年时间,就能变成一座富裕的大城。”
“还有那煤焦油,黑乎乎、黏糊糊的,用来泡铁轨枕木和船板,防腐效果极佳。工业部的几位技术官都说,这里面藏着未来,什么染料、药品,甚至……改良炸药,都可能从这里面来。要是一股脑都搞出了,怕是有一长串的工厂要建起来,招收的工人就有千儿八百人。”
唐盛丰听了,只是笑了笑,没有回应。
这些从专业技术学堂毕业的年轻人,总是充满了无限的激情和各种“幻想”,试图以一己之力,来改变这个新生的国家,改变这个世界。
但是,饭要一口口的吃,事情要一步步地走,急不得的。
临潭煤矿,只是新华煤炭产业的一个缩影。
这座年产不过数千吨的小煤矿,却清晰地映照出新华国内围绕煤炭形成的初步产业链。
煤矿的开发和矿井建设直接拉动了木材加工、采掘工具制造、采矿设备生产等诸多产业的发展。
比如,蒸汽抽水机的应用,不仅解决了矿井排水问题,而其自身就是煤炭消耗大户,构成了“煤-蒸汽机-采更多煤”的第一个正反馈循环。
煤炭本身的加工过程,从简单的筛选、洗选,到核心的焦化等流程和工业,则聚集了大量的劳动力和相关产业。
至于煤炭产业的下游,则是这条产业链最长、也是影响最深远的部分。
首先,也是最为重要的是,煤炭作为蒸汽机的“血液”,已经开始逐步流淌在新华的工业体系之中,工厂(以蒸汽为动力源)、矿山(排水、运输、提升)、交通运输(未来的蒸汽机车以及将要投入使用的蒸汽船)都依赖持续而稳定的煤炭供应。
蒸汽机的逐步普及与煤炭的供应相互促进,构成了新华“工业革命”最核心的“煤-蒸汽”的正反馈循环。
其次,煤炭作为民用与商用的能源,比如采暖、烹饪,正在改变千家万户的燃料结构。
当然,煤炭也是材料工业生产中最为关键的燃料,砖瓦窑、石灰窑、陶瓷窑、玻璃窑等,无不需要大量的煤炭提供稳定高温,这是其实现规模化生产的基础。
对新华而言,在未有石油大规模应用前,“煤炭优先”已不仅是战略,更是一条从贫弱中淬炼工业体系的生存法则,一场举全国之力为现代文明点燃的工业之火。
一旦发现储量丰富、且运输方便的煤矿,便会不惜代价进行大规模开发。
因为煤炭不仅是燃料,更是整个工业体系的“倍增器”和“催化剂”。
而焦化被视为核心节点,它能同时获得优质冶金燃料和宝贵的化工原料。
新华正在着力构建“煤→蒸汽机→更高效采煤/运输/制造”的正反馈循环,发展煤炭产业,不失为快速工业化的最佳途径。
暮色下,瑶溪湖被晚霞印成一片金红,也给黑色的煤山镀上了一层温暖的轮廓。
下工的钟声再次敲响,王老栓和李水根拖着疲惫的步伐走出井口。
他们在公共澡堂草草冲洗一番,擦洗着脸上的煤灰,吐出嘴里的黑炭。
食堂里已经飘出饭菜的香气,主要是本地产的炖土豆、烧鲑鱼和谷物饼子,副食供应虽然不丰盛,但营养十足,能保证体力消耗。
王老栓端着粗陶碗,趴在饭桌上,先是狼吞虎咽地塞下两个馒头,随后蒙头将碗里的鲑鱼汤喝了个干净,温热的汤汁顺着食道滑入胃袋,带来一种原始的满足感。
“呃……”一个长长的嗝打了出来,他满足地拍了拍终于鼓胀起来的肚子,扭头望向食堂窗口。
那里,依旧排着长长的队伍,一张张疲惫的脸上,写着对食物的纯粹渴望。
“栓子哥,还要去添饭?”李水根嘴里塞满了土豆,含糊不清地问,手里还紧紧攥着半个饼子
“再打一碗鱼汤,多染点荤腥。”王老栓舔了舔嘴唇:“反正不要钱,那不得多喝一点。”
“汤喝多了,你不怕多起夜?”李水根憨厚地笑了,“俺觉得,晚上能睡个囫囵觉,比把肚子喝撑了要好。”
王老栓也笑了,没有再说话,端起粗陶琬朝食堂窗口走去。
把肚子吃得滚圆,不仅能驱散了身体的疲惫和空虚,更能给他带来一种难以言喻的、对抗这艰难世道的底气与心安。
——
(本章完)
(https://www.pcczw.com/wx/73248/76639.html)
1秒记住瓢虫文学:www.pcczw.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pcc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