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虫文学 > 风起北美1625 > 第573章 交通(二)

第573章 交通(二)


六月的琼江河谷(威拉米特河谷),是一年中最丰饶而繁忙的季节。

    天空湛蓝如洗,炽烈的阳光毫无遮拦地洒向大地,将连绵起伏的麦田染成一片灿烂的金黄,沉甸甸的麦穗在微风中摇曳,预示着又一个丰年。

    远处的土豆田和燕麦田也绿意盎然,与金色的麦浪交织成一片绚丽多彩的田园画卷。

    这片肥沃的土地,如今已成为新华地区最大、也是最关键的“粮仓”。

    这里出产的小麦、土豆、燕麦、大麦,通过琼江这条贯穿南北的“黄金水道”,源源不断地输送各地,支撑着每年数万移民的生存与发展。

    然而,琼江,这条维系着整个河谷经济命脉的水道,却并非总是畅通无阻。

    在永平县三湾乡新修筑的夯土堤岸上,子午河专区负责河工水利的主事周远博,眉头紧锁地望着眼前的琼江。

    时值干季(6月至9月),水位已明显下降,往日浑黄的江水变得清澈了些,却也露出了更多河心滩和岸边的浅底。

    听说,更上游的黎川堡(今科瓦利斯市)、南丰堡(今尤金市)等地,河道愈发狭窄,暗礁密布,仅能通行载货数吨的独木舟和小舢板。

    从河谷深处征集来的粮食,往往需要经过数次水陆转运,耗费大量人力和时间,才能装上来往于会川(今波特兰)的大船。

    “周主事,你看这水势,比去年同期又低了半尺。”三湾乡乡长刘文成指着河滩上裸露的卵石,语气中带着忧虑,“接下来几个月时间里,随着降雨减少,水位还会进一步下降。”

    “每年秋收过后,都会出现部分河道因为水浅而使用小船转运的情况。更甚者,若遇大旱时节,说不得要征发民夫陆路转运,费时费力不说,还容易延误了送往会川的日期。”

    周远博叹了口气,用汗巾擦了擦额角的汗水:“年年如此,年年疏浚,却总也赶不上淤积和用水增长的速度。以往靠着人挑肩扛,再加上那‘泥耙船’,一个干季下来,也清理不了几里河道。杯水车薪啊!”

    他所说的“泥耙船”,正停泊在不远处的河湾里。

    那是一种简陋的平底船,上面安装着带有铁齿的横杆,依靠人力或畜力转动绞盘,将河底的淤泥耙松,再靠水流冲走或人工下河捞取。

    此刻,正有两匹骡子蒙着眼,在船上的踏车里无休无止地绕圈,带动那笨重的耙子一下一下地刮擦着河床,效率低下,场面令人心焦。

    “要是能像传说中的大禹治水,有移山填海的神通就好了。”刘文成笑着摇头。

    “大禹没有,但我们有格物之学和蒸汽之力!”一个洪亮的声音从他们身后传来。

    两人回头,只见一名身着蓝色短褂的汉子大步走来。

    他是交通建设部派来的工程师,名叫郑源,古铜色的脸上带着长期野外作业留下的风霜印记,眼神却格外明亮有神。

    “郑工,你可算到了!”周远博脸上瞬间阴转晴,急切地迎了上去,“你说的那‘铁家伙’,到了吗?”

    郑源脸上带着自信的笑容,指向下游方向:“到了!‘清河--3号’,此刻正停在永平县附近的一座码头,正在做最后的调试。”

    “清河--3号?”

    刘文成和周远博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好奇与期待。

    他们早就听闻,位于本部邵武军港的新华特种造船厂,在成功试制蒸汽机船后,便受命研制一种能用于河道疏浚的“蒸汽挖泥船”。

    据说,那是不亚于“木牛流马”的奇巧机械。

    在郑源的带领下,一行人骑马沿着河岸向上游行去。

    很快,位于永平县城附近的一处较为开阔河湾映入眼帘。

    那里,停泊着一艘模样奇特的平底船。

    它比常见的货船更显笨重宽阔,船上没有货舱,取而代之的是一套复杂的金属结构——一个巨大的、由许多铁斗连接而成的“链带”从船头斜斜探入水中,船身中部矗立着一根粗短的烟囱,旁边是一个造型古朴的卧式蒸汽锅炉,以及复杂的连杆、齿轮和传动轴。

    几名船员正忙碌地往炉膛里添煤,黑色的烟尘偶尔从烟囱里冒出,伴随着锅炉内部传来的、沉闷的“呼哧”声。

    这就是“清河-3号”,其设计理念类似于19世纪初期美国人奥利弗·埃文斯的“费城挖泥机”,是新华工程智慧的结晶。

    “我的老天爷……这,这就是挖泥船?”刘文成瞪大了眼睛,愣愣地看着那台钢铁怪物半响,忍不住咂舌,“这铁链子……能挖泥?”

    “那是自然!”郑源笑了笑,“半个月前,我们就是从琼江下游丰水县(今纽伯格市)一路挖泥过来的。来来来,我们这就给你们演示一番,这铁家伙是如何挖泥清淤的!”

    说着,他走上踏板,登上船,对船员们打了个手势。

    随着他一声令下,司炉工更加卖力地向炉膛里添煤,锅炉内的压力逐渐升高。

    郑源亲自握住一个黄铜操纵杆,深吸一口气,用力扳下!

    “哐当……嘎吱吱……”

    一阵金属摩擦的巨响骤然爆发,打破了河湾的宁静。

    蒸汽机巨大的飞轮开始缓缓转动,通过复杂的连杆和齿轮,将动力传递到船头那粗大的主轴上。

    连接着无数铁斗的沉重链条开始如同巨蟒般缓缓移动,铁斗依次沉入水中,在河底刮挖,然后带着满斗的淤泥、沙石和水草,从水下升起,越过船头的一个导轮,将挖取物倾倒进紧随在挖泥船旁的一艘大型敞口木驳船上。

    浑浊的泥水从驳船的缝隙中流出,而固体物则迅速堆积起来。

    整个过程连贯而有力,带着一种工业机械特有的的“暴力美学”。

    仅仅一刻钟的功夫,那艘驳船上就堆积起了小山般的河底淤积物,其效率远超原先那些依靠骡马、忙活了大半天才清出一点淤泥的“泥耙船”。

    岸上围观的永平县民众不时发出阵阵惊呼。

    他们大多是附近的农民和新来未久的移民,被这从未见过的景象所震撼。

    “瞧见没!那铁爪子,一爪子下去,抵得上咱们十几个人挖半天!”

    “还不用下水,不用沾泥!这机器可真神了!”

    “听说烧的是煤,吃的是‘黑石头’,力气比一百头牛还大!”

    “有了这宝贝,咱们琼江以后是不是就能一直跑大船了?”

    刘文成看着那高效运作的“清河-3号”,看着不断被清挖、明显加深变宽的河道,心潮澎湃。

    他转身面向围观的乡民,大声说道:“父老乡亲们,看到了吗?这就是我新华朝廷的决心,琼江贯穿我永平全境,深入河谷腹地,犹如人之血液动脉。动脉通畅,则百骸俱强。如今朝廷不惜工本,投入此等机械,其意深远啊!”

    他顿了顿,继续慷慨陈词:“有了这台铁家伙,就能为咱们打通水路,让众等乡亲的粮食、果蔬能更顺畅地运出去,也能让外面的物资能更便宜地运进来。尔等居于我新华,是何等之幸!我新华朝廷是又是何等重视民生,此乃……朝廷仁政!”

    “刘乡长……”周远博看着这位非常善于鼓动民心的乡长,嘴角微微上扬,轻声道:“在我们新华,不兴说朝廷……,而且,更强调的是政府与民众同心协力,还有人定胜天的精神。”

    “哦,哦……”刘文成闻言,笑着拱了拱手,“这个卑职省的,奈何说顺了嘴。我新华朝……政府大建交通,疏浚河道,不仅利在当代,也是功在千秋,我等官民于此无不幸甚,感念政府之举措。”

    “呵呵……”周远博笑了笑,“改善交通,疏浚河道,一直都是新华政府的首要之务。观我新华目前所辖之地,十之八九皆聚居于沿海和沿河之地,何也?盖因交通便利,易于人员物资往来,图谋区域共同发展。”

    他指着正在作业的挖泥船,继续说道:“此番疏浚琼江河段,一旦水运畅通,不仅永平县受益,上游的黎川、南丰等地所产的木材、皮毛,乃至未来可能发现的矿藏,都可顺流而下。”

    “而下游通衢之地会川所聚集的工业制成品、海外运来的货物,亦可逆流而上。如此,整个河谷地区都将被这条水道彻底盘活,成为我新华物资丰裕、经济蓬勃发展的重地。”

    “故而,我们的目标,是在三年内,让五十吨级的平底货船能够季节性通航至黎川堡,并显著改善南丰堡以下河段的通航条件。”

    “周主事所言,犹如醍醐灌顶,让卑职深受感益呀!”刘文成由衷地感叹道:“我刘某居新华三载,亲眼见证此地从荒芜到繁荣,这般日新月异之变,还有诸多所见奇观盛事,实乃在大明数十年都未曾得见啊!”

    “一日千里,也不足以形容我们新华发展之速。”周远博看着那台“清河-3号”挖泥船奔腾咆哮的景象,也是胸中升起无限豪情,“假以时日,我新华必将雄踞整个新洲大陆,傲视寰宇之国,开创前所未有的盛世。”

    炙热的阳光洒在“镇河一号”的钢铁身躯上,也洒在那不断被清挖拓宽的河道上。

    蒸汽机的轰鸣声、铁链的摩擦声、泥石倾倒入驳船的哗啦声,交织成了一曲充满力量与希望的拓荒交响乐。

    疏通琼江,不仅仅是清理河床的淤泥,更是在疏通这个新生国家的经济命脉与发展前程。

    所有人都明白,只有这条大河活起来,整个琼江河谷,乃至更广阔的子午河专区,才能真正地“活”起来。

——

    (本章完)


  (https://www.pcczw.com/wx/73248/76642.html)


1秒记住瓢虫文学:www.pcczw.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pcc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