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虫文学 > 胎穿古代之璀璨一生 > 四十 科举试检

四十 科举试检


通常在第五十名之下用红笔画一个钩,其形状有如椅子的椅面和背靠,以示截止;所以,又有人戏称第五十名为:“坐红椅子”。

二月二,龙抬头,盘县定为县试日。

前一天,韩辰派马车,接上刘夫子和李俊到县城,住在县衙附近预定的客栈。

第二日天不亮,一行人便早早来到试院。

盘县试院,总占地五十亩,是一片由高墙围着的建筑群,分前院与考棚两大片区,坐北朝南,试院的正门,也叫“龙门”,取“鲤鱼跃龙门”之意。

在科举确立时期的唐代,朝廷是允许考生夹带书本什么。由于夹带对其他考生不公,也有失严肃,无异于开卷考试,考生回响反映强烈。五代时期,便出现禁止考生夹带资料入场的现象。再后,制止考生怀挟便成了考试的一种制度,再夹带就算作弊了。

到宋代,科举考场纪律逐渐规范了。其中便提出点名要控制怀挟现象。前期还允许带《切韵》、《玉篇》等工具书进考场,后来一刀切,不只是小纸条了,连茶厨、蜡烛等物都禁止入,照明用具一律由考场提供,一直到清朝都是这样。

相应地也出现了中国考试场上最严的入场制度——由监门官对考生搜身。一旦发现怀挟书册等作弊资料,可立即押出考场,并停止参加科考一次或数次。

考场能否杜绝作弊现象,与监考人员的素质有直接关系。在宋代,负责搜检的监门官就是一样平常的官吏和普通职员,有的甚至就是临时找来的,难免不被考生拉下水。监考人员收贿、得到好处后,搜检时自然是睁一眼闭一眼。

于是,朝廷便找来第三方来执行,不要考试相关人员执行了,从部队调小兵的来负责。

与宋对峙的北方大金国,便曾这样,抽调士兵搜检考生,还允许士兵带着常规武器弓箭。

据《金史·选举志》记载:检查时,考生要主动把衣服解开,裸露身体,让士兵检查;还要把束紧的长发放下来,看头发结内是不是藏有“蝇书”一类的作弊资料,连鼻孔、耳朵也要扒开看一看。此即《金史》上所谓,“解发袒衣,索及耳鼻”。

后来,有大臣认为,这样的搜检手段,在众目之下,如检查盗罪一样平常对待识文开字的考生是不尊重的。

于是,完颜雍(金世宗)当皇帝的大定二十九(公元1189年),有臣僚提出了合理化建议,让考生“沐浴更衣”。

所谓沐浴,就是洗澡,洗澡时必须脱光自己的衣服,一丝不挂。洗后由考官看着,当众统一着装,换上官方为考生准备的衣服,然后才能进入考场——这事实上是一种考前“裸检”制度。

这种“裸检”手段并不是金国独有,明清都规定进考场要搜身。

如清康熙皇帝指示:考生入场,全都要穿拆缝衣服、单层鞋袜;随身携带的物品,除食物、笔、砚外,仅有篮筐、小凳子等。后又因为出现考生把作弊资料放在小凳夹层带入考场的事件,雍正时又规定:考生入场带的小凳子,只许用单层,不许用夹底。

更绝的是明朝,带纸条作弊什么的,一律法办。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礼部会试天下举人,为保证考场秩序,朝廷还调来  300多名士兵,配合搜检。


  (https://www.pcczw.com/wx/78136/49762171.html)


1秒记住瓢虫文学:www.pcczw.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pcc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