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8章 496:推迟
推荐阅读:幽魂骑士王的地下城工程 断绝关系后,冷血家人后悔了 成亲不圆房,改嫁你又强闯我暖帐 完美世界:开局签到赤明九天图 归墟仙国 未寄出的17岁 我不是文豪 斗罗绝世:我的舍友叫王冬 全职法师:血族始祖,血魔大君 志怪书
2003年的11月,寒意渐深的不仅是京城的天气,还有中国电影贺岁档弥漫的硝烟。
在盛影传媒挂牌上市的钟声于魔都证券交易所敲响之前,一场没有硝烟,却关乎尊严、市场与未来格局的票房大战,已然进入了白热化的宣传绞杀阶段。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于两部即将正面碰撞的巨制——星辉海外与盛影传媒联合出品,周星星自导自演的《功夫》,以及新画面影业押上重注,张亿某执导的《英雄》。
这是一场宿命般的对决,一场被媒体渲染为“世纪之战”的较量。
《英雄》在经历了去年贺岁档临阵撤档的尴尬,以及今年海外发行严重受挫(未能在北美大规模上映)。与《博物馆奇妙夜》的全球光环对比下,显得黯然失色。
它仿佛憋着一股悲壮之气,选择了比《功夫》提前一周,于11月27日,率先登陆全国院线。
张伟平和张亿某显然希望凭借先发优势,抢占市场高地,打一个漂亮的翻身仗,一扫阴霾。
然而,他们面对的,是一个早已严阵以待,且从去年撤档事件后便持续不断进行舆论绞杀的强大对手——盛影传媒公关部。
王盛当初那句“若《英雄》国内票房超过五千万,公关部年终奖金减半”的指令,早已不是秘密,它像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在盛影公关部每一位成员的头顶,也化作了他们无穷的战斗动力。
在过去近一年时间里,凭借对媒体渠道的强大影响力和娴熟的舆情引导技巧,盛影公关部成功地在公众视野中,为《英雄》贴上了多个负面标签:
“形式大于内容”、“模仿《卧虎藏龙》拙劣”、“脱离群众、曲高和寡”、“缺乏文化自信的空洞画卷”……
各种犀利甚至刻薄的评论,通过影评人、自媒体(论坛、BBS)和合作媒体,反复冲刷着潜在观众的认知。
这种旷日持久的舆论铺垫,在《英雄》上映前夕达到了高潮。
“还记得去年那部临阵脱逃的‘大片’吗?”
“投资三亿,就为拍一部给外国人看的风景PPT?”
“省下电影票钱,等着看星爷的《功夫》吧,那才是真正的诚意之作!”
类似的论调,在网络上,在纸媒的边角,在影迷群体的口耳相传中,肆意蔓延。
终于,11月27日,《英雄》公映。
首日,凭借其巨大的前期声量和依旧强大的院线关系,它在全国范围内拿到了超过40%的排片率,这个数字本身,彰显着它作为“大片”的余威。
然而,冰冷的市场反馈,却给了新画面影业当头一棒。
上座率,感人至低。
在许多黄金地段的“中影盛世”院线影城内,晚上六点的黄金场次,《英雄》的影厅里稀稀拉拉,上座率甚至不足五成。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盛影传媒出品、早前上映的另一部中等成本都市爱情喜剧《恋爱行星》,以及一部由范小胖主演的古装轻喜剧《胭脂醉》,影厅内却笑声不断,上座率普遍维持在六成以上。
更有甚者,一些影城经理反馈,在售票窗口,竟有年轻观众直接询问:“《英雄》是不是很闷?要是无聊我就不看了,等过几天《功夫》上了再看。”
“省点钱,不想浪费钱在这种垃圾电影上面。”——这句源于网络舆论攻伐的刻薄评价,竟真的成为了部分普通观众最朴素的消费选择逻辑。
市场用最直接的方式,回应了长达一年的舆论绞杀。
张伟平在新画面的办公室里,看着首日粗报的、远低于预期的票房数字,以及那刺眼的上座率数据,脸色铁青。
他预想过竞争激烈,却没想到观众会用脚投票得如此决绝。
盛影传媒那套组合拳,不仅打击了《英雄》的口碑,更精准地摧毁了普通观众的观影欲望。
“他们这是恶意竞争!是垄断!”张伟平愤怒地拍着桌子,但对眼前颓势却束手无策。
加大宣传投入?
在盛影系媒体和其影响下的舆论场里,犹如石沉大海。
降低票价?
那无异于承认自身价值不足,且会进一步挤压本就紧张的利润空间。
更何况,院线还不一定同意。
《英雄》的出师不利,如同一股寒流,让原本就因盛影上市在即而倍感压力的传统影视圈,更觉凛冬已至。
……
与此同时。
一场关于财富与排名的暗流,也在悄然涌动。
英国青年胡润,这个以编制中国内地富豪榜而闻名的“榜爷”,此时正坐在上海的办公室里,面对着一堆纷乱的数据,眉头紧锁。
他原计划在10月底照例发布新一年的《胡润百富榜》,但一系列突如其来的变化,打乱了他的节奏。
最大的变数,来自于那家即将登陆A股的文化传媒公司——盛影传媒。
根据公开的招股说明书和最终确定的发行价区间,一旦盛影传媒成功上市,其创始人、实际控制人王盛持有的股份市值,将瞬间膨胀至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数字。
按照发行价上限22.8元计算,其持股价值将超过150亿人民币!
这还仅仅是基于发行价的静态计算。
以盛影传媒目前引发的市场狂热和其高成长性,上市后股价攀升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
届时,王盛的个人身家将达到何等规模?
一百六十亿?
一百七十亿?
甚至更高?
这意味着,王盛将毫无悬念地空降富豪榜前列,甚至可能直接冲击榜首!
要知道,在2002年的胡润榜上,首富的身家也不过七十多亿人民币。
王盛这一个股,就足以颠覆整个榜单的格局。
“必须调整!必须推迟发布!”
胡润对他的团队说道,语气中带着兴奋与紧迫,“我们需要重新评估,等待盛影传媒上市后的确切市值。
这将是我们榜单历史上最具轰动性的事件之一!一个来自文化产业、年仅二十多岁的首富……上帝,这太有话题性了!”
他敏锐地意识到,王盛和盛影传媒的崛起,不仅仅是一个财富故事,更是一个时代变迁的信号。
它标志着中国文化消费市场的爆发和资本化进程的加速,也预示着财富积累的领域,正从传统的制造业、地产业,向新兴的文化产业、科技产业蔓延。
胡润决定,将2003年《胡润百富榜》的发布推迟到12月中旬,待盛影传媒上市交易、股价初步稳定后,再行计算和发布。
他要确保这份榜单,能够最准确地捕捉到这一年中国经济格局中最具标志性的变化。
(本章完)
(https://www.pcczw.com/wx/80612/76719.html)
1秒记住瓢虫文学:www.pcczw.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pcc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