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5章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
推荐阅读:天下剑法出华山 人在秦时,我与曹贼何异 漫威:从格温蜘蛛侠开始纵横宇宙 带着骑砍速通乱世 安利你单推偶像,没让你推了偶像 圣女来时不纳粮 这个反派过于年幼 蒲公英旅团的秘密庭院 彩礼十万,你给二十万什么意思? 这个顶流他神经病!
警卫二师在刘之野时期,这支劲旅就按照“像实战一样训练,像训练一样实战”的理念科学实训、严格组训、积极备训。
几十年来,二师的官兵们呕心沥血、严格训练,他们挥汗如雨、摸爬滚打,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精神,全力以赴投入到每天16小时的高强度训练中,淬炼出一支王牌劲旅、精锐尖兵。
提到燕京警卫师战士们,很多人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画面就是他们笔挺地站在哨位上,一动不动。
但你绝对想不到,这仅仅是他们工作的一部分,他们背后的故事和职责,远比你想象的更加震撼!
站岗,是警卫二师官兵们最直观的工作。
站上哨位,哨兵孙晓龙身姿挺拔,眼神坚定,脸上洋溢着兴奋和喜悦。
这一刻,他盼了好久。
这天,经过层层考核,他终于被“放单”,开始独立站岗执勤了。
哨位后方,是全国著名的某红色国防教育基地,也是孙贤龙所在的警卫二师某警卫连负责站岗执勤的地方。
哨位前方,前来这里参观的游客正有序排队进入。
不少游客看见正在哨位上执勤的他,纷纷投来赞赏的目光,孙晓龙下意识挺了挺本就笔直的腰杆。
孙晓龙觉得,站在哨位上的老班长们,身上总有一种特别的“范儿”,那是只有在东大军人身上才能看到的气质。
有一个画面让他至今印象深刻——
那天骤降大雨,雨水打在站哨的一名老兵老罗身上,又顺着他的帽檐滑落到地上。
老兵老罗坚定地站在那里,仿佛一棵树把根深深扎进了哨位。
后来,日子慢慢长了,孙晓龙才知道老兵身上的那份气质是如何炼成的。
这份气质,是在一次次孤独寂寞中炼成的。
哨兵李有才的哨位,位于地下储藏室,他的职责就是一直盯着眼前大屏幕上的监控,确保储藏室的安全。
地下室没有阳光,空气流通全靠中央空调,狭小的空间常常让人感到压抑。
除了偶尔过来维护库房的工作人员,一直和他相伴的,只有耳边空调的声音。
这份气质,是在一次次辛苦付出中炼成的。
刘家庄冬日夜晚,寒风呼呼地刮着。
站哨1个小时后,哨兵王宇感觉脚上的血液仿佛凝结。
望向刘家庄老城区街灯下飘落的雪花,他默默数着时间的流逝。
偶尔看到有穿行而过的出租车和披星戴月下夜班回家的行人从街上经过,他默默地鼓励自己:“他们得以安心在凌晨穿行,不就是因为我们在这里站哨吗?”
这份气质,不仅仅属于坚守在这里的哨兵,而是体现在每一位东大军人的身上。
放眼神州大地,无论繁华还是寂寥,无论城市还是边关,无论是否被看到,他们都挺立在哨位上,为祖国和人民站岗,守护万家灯火,
一次,昔日在刘家庄这里执勤过的退伍老兵回来参观。
发现这里的新楼代替旧楼拔地而起,相同的地方如今已变了模样。
老兵感慨良多,对新兵们寄予期望。
看着老兵,哨兵孙晓龙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沉甸甸的:“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体会到这份期望的重量。”
还有一次,临近警卫二师老兵退伍。
退伍前,老兵朝着哨位的方向看了又看,眼中满是不舍。
从青涩到成熟,这2平方米大的哨位,见证了他军旅生涯的成长与梦想。
此刻,从哨位向前方望去,孙晓龙眼前的人流依旧不停。
看到游客脸上绽放的笑容,孙晓觉得自己也很开心。
“祖国有我,请放心!我会坚守在这里,站好每一班岗!”孙晓龙说。
除了站岗守卫,警卫师的训练强度丝毫不亚于任何一线作战部队。
特别是警卫二师,他们的训练强大还要远高于一些王牌野战部队。
警卫二师的官兵们需要进行高强度的体能训练、战术演练,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
他们不仅要练就过硬的军事技能,还要具备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
因为他们知道,一旦有危险,他们就是首都的第一道防线。
四级军士长,老罗在警卫二师从军十几年,早已将青春与热血融入这片热土。
作为基层连队里的“定海神针”,他带出的兵个个都是铁打的汉子。
每天清晨五点半,当营区还笼罩在薄雾中,就能听见老罗沙哑的嗓音在训练场上回荡:“都给我打起精神!站如松,坐如钟!”
去年寒冬的一次夜间执勤,老罗带着新兵小李在零下二十度的哨位上站岗。
呼啸的北风像刀子般刮过脸颊,小李的睫毛都结上了冰霜。“罗班长,我、我有些撑不住了”小李的声音打着颤。
老罗纹丝不动,只是低声说:“想想咱们守护的是什么。
当年我在冬季野外集训时,比这还冷的天照样完成潜伏任务。”说着,他悄悄往小李手里塞了块暖宝宝。
最让老罗骄傲的是去年国庆的安保任务。
他带领的应急分队在72小时不间断执勤中,成功处置了三起安全隐患。
当礼花在夜空绽放时,老罗和战友们依然保持着标准的跨立姿势,任凭汗水浸透礼服。
“看到老百姓脸上的笑容,再苦再累也值了。”事后他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去年隆冬时节,警卫二师某团结合战备任务,组织一场警卫应急训练。
随着战斗警报响起,老罗他们连的官兵根据预案,迅速展开行动。
“我们针对警卫任务特点,不断加大特情处置难度,扎实提升部队应急作战能力。”
该团团长向上级领导这样介绍道,他们团平日里训练是从难从严设置应急训练课目,常态组织应急分队展开高强度训练、参与重大紧急任务,不断锤炼快反硬功。
刘之野是多年后再次回到警卫二师视察,他带着总部的一些领导在训练现场观摩。
应急分队刚处置完营区门前的突发事件,“远程机动支援”的指令随即下达,官兵迅速奔赴下一作战地域。
“前方交通拥堵,迅速更改行进路线。”机动途中,特情突至,官兵迅速启用备选路线。
随着训练深入推进,对抗强度不断加大,临机特情接踵而至,警卫二师的官兵密切协同、见招拆招,应急处置能力得到进一步锤炼。
训练结束,参训官兵随即展开复盘总结。
据该团领导介绍,通过此次训练,警卫支援各要素得到有效检验,多种特情处置方案得以升级完善。
下一步,他们团将围绕训练中发现的战备转换、特情处置、机动行军等方面问题,展开专攻精练,着力提升部队遂行警卫支援任务能力。
刘之野前来刘家庄警卫二师视察的第二天,警卫二师某团就组织了一场对团应急分队展开了一次突击拉动。
此次拉练以实战为背景,旨在发现并解决问题。
通过拉练,他们成功识别并纠正了三大类、八个问题,包括敌情意识薄弱和反应速度迟缓等。
所有问题均得到及时当场解决,确保了应急分队的实战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警卫二师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任务,不仅负责日常警卫工作,还承担着燕京反K应急的重要职责。
警卫二师某团团长高城向一众上级领导介绍道,他们团警卫战士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时刻保持战备状态,不能有丝毫松懈。
高城指出,只有时刻保持警惕,时刻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敌情,才能确保圆满完成党和人民赋予的各项任务。
刘之野等人在应急分队处突应急训练现场,现场观摩。
在风驰电掣的摩托车上,警卫师某团的官兵们能实施精确且有效的射击;他们还能在短短的八九秒内,仅凭一根绳索,就攀爬上十几米高的楼房楼顶。
而在擒拿格斗方面,他们更是展现出以一当十的实力。
该团作为警卫二师的精英部队,其训练强度堪比特种大队,毫不逊色。
警卫二师每个团的分工不同,该团的主要职责是应对反K,并在战时执行防卫和反渗透作战任务。
在训练场另一侧,刘之野注意到一个特殊的战术演练区。
十几名战士正在进行“红蓝对抗”,他们身着最新式数字化单兵装备,战术动作干净利落。
最引人注目的是带队的中尉军官,他正通过战术终端实时调整队员的攻防路线,整个小队配合默契得如同一个人。
“这是我们新组建的数字化特勤连。”高城团长介绍道,“所有队员都经过严格选拔,不仅体能素质过硬,还要掌握信息化装备操作、外语沟通等特殊技能。”
正说着,演练场突然响起刺耳的警报声,战士们立即切换成实战状态,迅速占领有利地形。
原来这是训练组临时增设的“敌情”,考验部队的临机应变能力。
刘之野走近观察发现,每个战士的战术背心上都配有微型摄像头,指挥部的电子沙盘能实时显示战场态势。
“这套系统是我们军区自主研发的,”高城指着指挥车上的显示屏说,“从发现目标到决策处置,反应时间缩短了60%。
去年在某次重大活动安保中,我们就是靠这个系统提前化解了三起安全隐患。”
夜幕降临,训练场亮起强光灯。
刘之野看到一队战士正在靶场进行夜间射击训练,枪口喷吐的火舌在黑暗中划出绚丽的轨迹。
更令人惊叹的是他们的射击精度——在微光条件下,95%的子弹都能命中百米外的移动靶标。
“这些战士每天要打200发实弹,”教官介绍说,“手掌磨出血泡是家常便饭。”
刘之野一行回到刘家庄的警卫二师第三天。
随着一阵急促的哨音响起,警卫二师某团演训场上,一场多课目警卫专业技能考核随即展开。
各专业分队官兵闻令而动,迅速前出处置突发特情。
“提高部队应急应战能力,必须做到全时待战、随时能战。”
据该团领导高城介绍,平时训练中,他们结合警卫勤务工作实际,聚焦各警卫分队任务要求,围绕情况预想、装备操作、勤务调整等课目,科学制订训练计划。
在此基础上,该团成立专项训练督导组,对各任务分队训练情况进行随机抽检,通过常态化督导倒逼部队应急应战能力提升。
考核现场,“敌情”通报传来。
只听某勤务分队队长老罗一声令下,官兵按照预定方案迅即展开行动。
处置过程中,考核组不时导调情况,老罗和战友审慎分析、沉着应对,并根据判断调整兵力部署,最终完成情况处置。
“此次考核中,考核组以随机导调特情的方式,在完成通用课目考核的基础上,增设特情处置、自救互救等课目,旨在检验官兵复杂条件下应急应战能力。”
团长高城介绍,考核结束后,他们随即组织官兵进行复盘研讨。
并对考核中暴露的不足列出清单,组织引导大家结合岗位职责开展问题研讨,制订针对性强化训练计划,进一步提高特情处置能力。
刘之野据了解,这个团在团长高城的带领下坚持每周检验、每月集训、每季比考。
按照能动态不静态、能临机不预演、能综合不单项的原则,组织官兵常态竞比。
使部队切实感知实战氛围、官兵时刻感受实战压力,不断强化打仗意识、锤炼作战本领。
夜幕下的训练场灯火通明,一场跨昼夜综合演练正在紧张进行。
刘之野站在指挥帐篷内,通过监控屏幕看到各分队正按照预案展开行动。
突然,电子沙盘上闪烁起红色警报——模拟恐KB分子劫持人质的突发情况。
“第三特勤连立即出动!”高城团长沉着下令。
只见数字化特勤连的战士们迅速集结,中尉军官通过战术终端快速分配任务。
突击组借助夜视装备悄然接近目标建筑,狙击组占领制高点,谈判专家通过扩音器与“歹徒”周旋。
整个处置过程行云流水,不到十分钟就成功解救了“人质”。
演练结束后,刘之野注意到一个细节:所有参演官兵的战术背心都加装了新型防弹插板。
“首长,这是我们最新配发的复合装甲,”高城解释道,“重量减轻了30%,防护等级却提升了一级。”说着他拿起一块插板,用匕首用力划过表面,只留下浅浅的划痕。
次日清晨,嘹亮的军号声划破天际。
刘之野一行又来到反K训练中心,这里正在举行季度“魔鬼周”极限考核。
战士们要连续完成10公里武装越野、楼房突入、排爆作业等20余个高强度课目。
汗水浸透了迷彩服,但每个人的眼神都坚毅如钢。
“报告!爆破组准备完毕!”一名上士大声请示。
只见他带领的小组娴熟地操作着新型排爆机器人,仅用三分十二秒就完成了可疑物品的识别与处置。
高城满意地点点头,转身对刘之野说:“这些战士平均每天训练14小时,就为关键时刻能快那一秒。”
当夕阳西下时,训练场传来阵阵杀声。
格斗教官正在教授最新的近身防卫技巧,战士们两两对抗,招式凌厉。
刘之野注意到有个身材壮硕的列兵动作格外敏捷,询问后才知这是新特招的武术运动员,他们能在1.5秒内完成夺枪反制动作。
“我们就是要让每个战士都成为多面手。”高城望着训练场说道。
远处,特勤连的官兵们又开始夜训,战术手电的光束在暮色中交织成网,宛如守护这座城市的万家灯火。
(本章完)
(https://www.pcczw.com/wx/24824/76403.html)
1秒记住瓢虫文学:www.pcczw.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pcc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