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6章 心学是这么被歪解的啊
推荐阅读:踹掉渣爹,豪门千金拿稳逆袭剧本 都星际时代了谁还谈恋爱啊 我在综武开酒馆的日子 起猛了,相亲看见前女友坐对面了 遮天之太上仙体 你这知识太禁忌了 仙侣情缘之蝶晓月 大胖狸子很担心你,出手帮你变强 长生修仙:从三代同堂开始 我在千叶的修仙除灵日常
“稍微见点儿风吹草动就一窝蜂的散了。”
“一点儿骨气都没有。”
将一本奏章扔在桌子上,朱由校嗤笑一声。
这才多少天啊。
前段日子,还满朝堂都是将郑鄤等人丢到大宁卫去当官儿是浪费人材,是朝廷遗才于野的证明。
结果,他这让人将郑鄤等人在大宁卫的言行公布了一番,这朝堂上的口风就变成了郑鄤等人是出言不逊的狂生了。
真可谓是,文人一张嘴,死的都能说成活的。
“陛下何必为了一些个腐儒而置气。”
看着皇帝,脸上的笑容,权户部尚书汪应蛟笑着开口道。
“相比于万历年间,现在朝堂上的这些人啊,只是叫嚣两声,稍又不对就偃旗息鼓,可以了。”
“这要是放在万历年间,臣已经无法想象到市面上会传出什么离谱的话语来。”
“求荣得辱,礼崩乐坏。”
听到汪应蛟的话,朱由校摇了摇头。
万历中期,或者说从张居正被清算开始,大明朝堂上的道德值,就下降到了一个危险的区间。
“前些日子,毕自严来寻朕。”
将桌面上的奏章拿起来丢给汪应蛟,朱由校开口道。
“听他的言语,他对朝堂上一些吹捧张太岳的声音,起了提防。”
“老手段了。”
闻言,汪应蛟摇了摇头道。
“既然无法抹黑他,那就将他高高的捧起来,捧成圣人,然后打着圣人的旗帜,去达成他们的目的。”
“上一个被这样树起来的,还是新建伯王守仁。”
“如今陛下励精图治,想要变法强国,他们总要给自己再找件新的衣服穿。”
“很明显,轮到张居正了。”
“王守仁?”
听到汪应蛟的话,朱由校好奇的看向了汪应蛟,颇为的不解。
“现在张居正的事情,和王阳明有什么关系?”
“陛下可知王阳明的心学?”
“自然知道。”
闻言,朱由校肯定的点了点头。
“朕还听刘大伴说,心学分了好些个门派。”
“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听到皇帝知道心学分门,汪应蛟点了点头,而后直接给出了自己的结论,然后又问道。
“那陛下可知,当年张太岳反对王阳明从祭祀孔庙之事?”
“这。。。”
摸着自己的下巴,朱由校思索了一下后道。
“朕似乎在草修出的万历实录中,看到过这件事情。”
“陛下既然不知其中详细,就由臣来说吧。”
见状,汪应蛟叹了口气道。
“王阳明的争论,其实早在嘉靖年间,平息战乱之后,就已经有了。世庙尚在之时,对于王阳明的心学,就颇为的不喜,当时的内阁次辅桂萼,就历数王阳明之罪,言之是邪说,提议禁绝,以正人心。”
“世庙皇帝对此,也是同意,算然给王阳明封了新建伯之爵,但在其死后却不许其后人袭爵。”
“一直到穆庙之时,徐阶当国,他是王阳明心学传人,在徐阶的主导下,王阳明之事才翻案,王阳明的后人也才能袭爵。”
“穆庙驾崩,神庙登基后,就有人提出了要让王阳明在孔庙从祀,当时的朝堂之上,因学术之分,吵作一团。”
“臣还记得,当时的御史石槚曾上书,言曰王阳明是:谓之道德之儒则未也!”
ps:这句话是说,王阳明是真正具备道德品质的儒家大师还不够资格,而之所以这么说的原因,根据《万历野获编》记载,是因为王阳明“立功仗节,九死不回”,但只要回到家,看到老婆,就唯唯诺诺,生怕惹老婆生气。
“最终,定下了王阳明不能从祀孔庙的人,是张居正。”
“哦。”
听汪应蛟说到这里,朱由校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而后脑袋上冒出了一堆的小问号。
“朕若是没记错的话,张居正是徐阶的门生,也算是王阳明的徒孙,他为何不同意王阳明从祀孔庙呢?”
“哎。”
听到皇帝问到了关键点上,汪应蛟叹了口气。
“说来惭愧,臣当时年轻,也曾经读了些王阳明的书,在听说张太岳不同意从祀孔庙后,脑子一热,也跟着那些人上书弹劾。”
“一直到张太岳死了有十几年,臣在地方为官十数载后,才算是明白个中缘由。”
“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如今世间传播的心学,不管是那个流派,都对王阳明的著作,进行了重新解读。”
看着皇帝,汪应蛟开口又问道。
“陛下可知王阳明心学四诀?”
“四诀?什么四诀?”
闻言,朱由校茫然的摇了摇头。
对于儒家的大部头书,作为一个现代人,肯定是看不过去的。
沈括的《梦溪笔谈》他能翻的津津有味,但你要是让人拿儒家的经典著作来,他能看的睡过去。
看到皇帝茫然的表情,汪应蛟叹了口气。
这皇帝,对于儒家著作是真的不看。
不过,这也是好事儿。
听人念歪经,还不如不听。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这,就是心学四诀。”
“哦。”
闻言,朱由校点了点头,琢磨起了这四句话。
但随即,他就感觉到了不对,看向汪应蛟问道。
“朕知道,王阳明提倡格物致知,而后知行合一。”
“怎么这心学四诀中,没有知行合一呢?”
“陛下之聪慧,臣拜服。”
见到皇帝一眼就看出了其中的端倪,汪应蛟拱手拜了拜后,继续道。
“臣在外为官,亦是在南直隶家中闲住,都曾听过所谓的民间大儒讲学。”
“臣在听讲之余,就发现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无论是心学的那一门,在讲学之时,那些人都不约而同的做了同一件事情,只谈格物致知,闭口不谈知行合一。”
“到了此时,臣方才明白,万历十二年,御史詹事讲再次上书,言曰王阳明应当从祀孔庙时。”
“张居正的门生,赵思诚为何会言:使不焚其书,禁其徒,又从而祀之,恐圣学生一生奸窦,其为世道人心之害不小。”
“詹事讲?赵思诚?”
“这都谁啊。”
“回陛下。”
看到皇帝的样子,汪应蛟长舒了一口气,解释到。
“赵思诚是张居正的学生,是山西平定州的军生,嘉靖四十四年的进士,初授地方推官,神庙登基后,被张太岳调进京做了给事中。”
“而詹事讲是万历五年的进士,神庙之时任北直隶提学御史,他是个心学门徒,学生有朱之藩、汤宾尹。”
“还有。。。”
说到这里,汪应蛟犹豫了一下,才开口道。
“还有周应秋。”
“噗。”
听到汪应蛟说出的人名,朱由校一口茶水就喷了出去。
拿出袖中的手帕擦了擦嘴,朱由校不敢相信的看向汪应蛟问道。
“谁?”
“监察寺卿,周应秋。”(本章完)
(https://www.pcczw.com/wx/71800/118614795.html)
1秒记住瓢虫文学:www.pcczw.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pcc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