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虫文学 > 朕的大明朕做主 > 第591章 恨不能占领应昌啊

第591章 恨不能占领应昌啊


“姓戚的,你特么疯了不成?”

大宁城中,看着身前的舆图,再看看指着戚金在地图上指着的位置,王在晋可谓是目瞪狗呆。

本以为,他王在晋督蓟镇之兵,收复大宁,给皇帝拍着胸脯保证能守住大宁就够狂了。

那里想到,戚金这人更狂。

他想直接干出去,干到应昌去。

“王总督,你看这舆图。”

伸手指着地图上,应昌的位置,戚金的目光中满是精光。

“辽西与漠北之间,被连绵不断的山区所隔断,中间只有应昌(今赤峰西面)这有一个河谷缺口(西拉木伦大峡谷)。”

ps:峡谷地处赤峰克什克腾旗境内,大兴安岭山脉南缘,沿西拉木伦河延伸,全长340公里,宽50公里。

“我查阅史书得知,洪武三年,元顺帝病死在应昌后,其子就是在这里继位的。”

“洪武二十一年,蓝玉出兵攻克应昌后,留下部份军队驻守这里,探听情报,主力撤回蓟州修整。”

“当年,太祖爷曾经传诏书给蓝玉,说前元的司徒阿速等人已经投降,推断北元内部人心恐慌,纪律散乱。”

“我觉得,就是因为蓝玉占据了这里,才会造成北元内部人心惶惶,兀良哈三卫投降。”

“如今,只要我们拿下这里,辽西鞑靼诸部就难以逃遁,成为了瓮中之鳖。”

“太远了,后勤完全跟不上。”

听到戚金的话,王在晋虽然心动,但还是摇头拒绝道。

“此番出关作战,我们能拿下大宁、营州两卫,以及半个开平卫就完全够了。”

“现在若是继续出兵北上,就会刺激到林丹汗。”

“我们若是拿下了应昌,堵上了林丹汗派遣番僧前往吐蕃的路,就是为了他的佛王,恐怕林丹汗就会跟我们拼命了。”

伸手在桌上拍了拍,王在晋看着戚金劝说道。

“戚帅,莫要冲动行事啊。”

“京营的优势是火炮,是火铳。”

“蓟州兵马的优势是修筑关隘,阻塞道路。”

“而想要做到这些,都需要朝廷辎重支持,沿途押送。”

“而从大宁到应昌,沿途之中不是山路崎岖难行,更不是一马平川,这种路途对于我们的后勤来说,一旦被鞑靼人劫掠,大军立时陷入绝境。”

戚金提议拿下应昌,已经是军事冒险了。

虽然他很心动,但大明军队,尤其是京营,不敢承受吃上一场全军覆没败仗的风险。

一旦战败,京中那振武给百姓找活的皇帝和包括整个内阁、六部在内的朝廷决策层,都要承受巨大的政治被动。

“我们还有下一次动兵的机会吗?”

听到王在晋的话,戚金的语气中有些颓废。

出关作战,收复失地,这是大明多少武人的夙愿。

然而,即便是当年他的叔父戚继光,也是当朝首辅张居正在背后支持,也仅仅是能做到领兵戍边,主要防守,根本没有出关收复失地的机会。

这次他能领兵出关,还是去岁喀喇沁攻破了大明边墙,惹怒了皇帝,这才有出兵作战。

否则,他根本就想不到,大明朝堂有什么动力支持军队出边作战。

“有!”

听到戚金的话,王在晋肯定的点了点头。

身为文官,王在晋的消息渠道自然是比戚金多一些的。

毕竟,戚金徒弟在锦衣卫任职,他还要避嫌,但王在晋却是和毕自严、汪应蛟等高官时有书信往来,进行沟通。

王在晋从毕自严等人的书信中能清楚的感受到,这一次兵出关外收复失地,只是一个开始。

“三年,给我三年时间。”

伸出三个手指比划给戚金,王在晋道。

“给我三年时间修葺道路,安定百姓,囤积物资,到时候定能支持戚帅出兵,拿下应昌。”

“好。”

听到王在晋的话,戚金点了点头,但是对于他说的还能再次出兵保持悲观态度。

大明朝堂上的妖魔鬼怪太多了,即便是皇帝用刀子在给人改思想,一时间也难以彻底的扭转过来。

别的不说,迄今为止,大宁卫上下官员都没配齐就足以说明,朝堂上对于大宁卫是个什么态度了。

地方打下来了,大宁卫翻阅史书,又根据现状划分的各个行政区内,官员全都是军中的识字将官担任,就没几个读书人愿意跑到这不毛之地来。

对于这个问题,不止是戚金发现了,京城之中,一群高官正在廷议此事。

“山东道御史郑鄤并其他官员十四人。”

“弹劾戚金和王在晋,说他们在关外作战,兵部难以堪合其功,有杀良冒功之嫌。”

身前放着一堆奏本,身为监察寺卿的周应秋拿出一本,说出其中内容后,抬头看向兵部尚书黄克瓒道。

“兵部有什么要说的?”

“胡说八道。”

闻言,黄克瓒当即摇头道。

“兵部员外郎张光前就在大宁,我从未看到过任何与此事有关的公文。”

“嗯。”

听到黄克瓒的话,周应秋点了点头,将奏本拿起来给在场众人展示了一下。

“陛下朱批,令之往大宁卫任事。”

“咕噜。”

听到周应秋的话,郑鄤咽了口唾沫,噗通一声就跪了下来。

“饶命,诸位明公饶命啊。”

大宁卫那是什么地方。

朝廷刚刚收复,遍地麻匪流寇,别说是去任事了,就是不把小命丢了都是好的!

他们刚刚弹劾人家,这现在到人家的地头上,王在晋和戚金两人能让他们落得个好。

被麻匪给劫了,被熊虎给叼走,被鞑靼人给杀了,甚至于翻车摔死。

郑鄤给自己都想好四种死法了。

“你求我们没用,这是陛下的朱批。”

听到郑鄤的话,周应秋拿着手中的奏章向南方拱了拱手,然后将手中的奏章递给身边的文书,让他拿给吏部尚书吴亮嗣。

“监察寺有规定,谁弹劾,谁举证。”

“现在陛下也不问你是否诬告,只是令你往大宁任事,已是开了天恩。”

“到了地方后,一定要用心任事。”

说着,周应秋就看向了对面坐着的吏部尚书吴亮嗣。

见状,手中拿着一份舆图,一份官员名录的吴亮嗣抬头看向十四个御史问道。

“按制,吏部任官要糊名填榜,依官职职责和在任功绩任官。”

“但诸位是陛下御批,令往大宁任官,可以自选辖区。”

“诸位有什么想要去的地方吗?”

“嘶。”

听到吴亮嗣的话,郑鄤等人倒吸一口凉气,根本就不敢上前。

“陛下给富峪卫赐名承德,六月初我要去一趟,要不就由我带他们上任?”

转头看了眼踌躇的几人,工部尚书徐光启憋着笑,开口提议道。

他去承德有两个目的。

第一个是顺路去一趟密云县,皇帝说是想在密云那边个水库,来解决一下一过深秋,京城就缺水的问题。

第二个是去大宁卫境内视察一下,看看大宁境内有什么地方适合搞水利工程,帮助屯田。

此外,还有钦天监官员随行,搞水利是假,改动风水才是真。

“嗯。”

听到徐光启的话,周应秋不由的点了点头,转头看向郑鄤等人道。

“你们还不快谢谢徐尚书。”

“谢过徐尚书。”

经历了几番整顿,现在朝堂上已经不再像是以前那样,不将高官当高官了。

“腐儒。”

看着战战兢兢的离开的十四个官员,周应秋撇了撇嘴角。

“怎么说也是你的下官,你不回护罢了,反倒是此般对之不屑一顾,就不担心有人说你党同伐异?”

听到了周应秋的话,坐在他身边的监察寺左少卿,原右都御史许弘纲好奇的看着对方。

“去岁的进士,连官怎么当都不知道,听了些市面上的风声就就敢上书弹劾。”

“言官的这种歪风邪气一定要打掉。”

对于皇帝对重组都察院、六科为监察寺,还让他为主官的目的,周应秋自然是知道的。

虽然做这种事情,会成为百官,士绅豪右的敌人,但周应秋却是不得不做。

大明从来不缺当官的。

转头看了眼周应秋,吴亮嗣撇了撇嘴角,低头继续往手中的名单上填人名。

马屁精。

皇帝朱批的案子,这边内阁辅臣、六部堂官众议,当众宣读,办理的效率那自然是相当的快。

不过五日时间,十四个御史就已经被分配好了新的职务,收拾好行李,准备前往大宁上任。

感谢皇帝体贴群臣,感谢内务府的大方。

因为是从京官外放,所以内务府给十四个御史都准备了一份上任大礼包。

每家一辆两轮大马车、两匹驽马,以及一家四口的出行行李。

车夫只负责送他们上任,上任后就要返回。

坐在自己的马车上,掀开窗帘看了眼那些个官员在路边哭哭啼啼的家人。

内务府给官员家眷准备的铺盖,怕是要浪费了。

这些个官员,自觉搁关外根本就没命活,根本就没想带家眷。

甚至于,他听说那日散会之后,有人连夜成亲,就为了给自家留点儿香火。

什么?撂挑子不干了?

你当这是什么时候,魏晋南北朝,挂印而去显的是风骨吗?

考上了进士,当上了官儿,那受的就是皇恩。

朝廷有命,挑三拣四的不去上任,那就是犯罪。

尤其是当今皇帝是个暴脾气,这种已经触怒皇帝的人要是敢挂印而去,恐怕下场要比去上任还要惨。

徐光启的车队有三辆车,两百护卫,算上一群新官吏,总共三十余辆车,出了安定门,向着喜峰口而去。

他们要出喜峰口,到宽城,再到插汗河套,接着到达承德(富峪卫),再到青城(哈剌河套),接着到大宁卫城(可苛河套),找上正在那里的王在晋与戚金。

出了喜峰口,因为道路常年缺乏修葺,更干脆的说,从景泰年间开始,两百年间根本就没被修过,这条路还是大明往外运输辎重,勉强开掘出来的。

这样的道路,其情况如何,那自然是可想而知,能让人把前天晚饭都给吐出来的那种颠簸。

“这相比于原来的马车,这新式的马车很是平稳啊。”

过了宽城,在打鸡休息的时候,徐光启好奇的弯腰打量着他坐了一路的马车。

这一架用铸铁作底,精钢为骨的马车,是专门配属给朝廷高官的。

“皇爷巧思,令人在车轼处加了钢簧,用以减少因为道路不平所造成的颠簸。”

闻言,内务府派来负责给徐光启当管事的小太监开口解释道。

“光是这一辆马车的大架,就得二十多两银子。”

“这样啊。”

听到小太监的话,徐光启捋着自己的胡子点了点头,便不再多言。

对于这个太监,他的态度有些微妙。

也不知道皇帝是和谁学的,自己身边跟着翰林文书负责记录起居注罢了,现在居然反噬外官,给朝廷高官也派了司礼监的小太监来。

这些人平日里就负责两件事情。

一件事是负责给众堂官领取皇帝最近开始推广的福利。

另外一件事情就是众堂官们当秘书,记录言行了。

这事儿弄的朝臣们是有苦说不出。

下面的小官们对于他们每月从内务府领到东西是羡慕非常。

而上面的高官们对身边跟着个皇帝的眼线是说都不敢说。

即便有小官说高官身边用太监与礼不和,也被皇帝用保护群臣给搪塞了过去。

属实是损到家了。

在路边歇息了一番后,徐光启等人继续踏上了前往大宁城的路。

从喜峰口到大宁卫,是四百六十里的山路。

车队的速度并不是很快,沿途也有各处大明新建立起来的兵站以供休息。

现在,为了保证大宁和京城辎重的运输正常和通信畅通,蓟镇卫所兵马全都填进去不够还新招了不少的人。

等众人到达大宁城,见到下了马车的众人,前来迎接的王在晋和戚金两人看着一行人就忍不住想笑。

这些人,完全没料到塞外的风沙是如此之大,是一点儿准备都没做。

现在大宁军中不少的士卒,脸上都挂着一块纤薄的棉布。

目的也很简单,为了保护嘴。

“百无一用是书生!”

瞥到了王在晋脸上的窃笑,徐光启转头看了眼几个人,不由的摇头骂了一声。

“徐尚书也是书生。”

听到徐光启的话,王在晋莞尔一笑道。

“我让人给寻些猪油,涂抹在嘴唇上,过两日就好了。”

“塞外风大,都是要习惯的。”(本章完)


  (https://www.pcczw.com/wx/71800/118614800.html)


1秒记住瓢虫文学:www.pcczw.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pcc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