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6章 494:总结
推荐阅读:幽魂骑士王的地下城工程 断绝关系后,冷血家人后悔了 成亲不圆房,改嫁你又强闯我暖帐 完美世界:开局签到赤明九天图 归墟仙国 未寄出的17岁 我不是文豪 斗罗绝世:我的舍友叫王冬 全职法师:血族始祖,血魔大君 志怪书
十月的京城,秋意已浓,金黄的银杏叶点缀着大街小巷,为这座古老的都城平添了几分静谧与沉淀的气息。
王盛归国的消息,如同他当初悄然离去一样,并未大张旗鼓。
外界关于他登上《时代》周刊封面的热议尚未平息,无数媒体的采访请求如同雪片般飞来,电话、传真、乃至通过各种关系递来的邀约,几乎要将盛影传媒公关部的门槛踏破。
然而,所有这些请求,都被以“王董行程繁忙”为由,礼貌而坚定地回绝了。
唯一的例外,是《中国青年报》。
这份在青年群体中拥有广泛影响力、且与王盛及“盛影系”一直保持着良好合作关系的官方媒体,获得了这次宝贵的独家专访机会。
与其说是采访,不如说是一次朋友间的深度交流,专访记者依然是与他相熟的张建伟。
专访安排在王盛办公室隔壁的小型会客室,没有过多的摄像机架设,只有录音笔和记者本。
王盛换上了一身舒适的深蓝色羊绒衫,而非笔挺的西装,显得随意而放松,与在好莱坞时那种精准计算下的公众形象有所不同。
“王董,首先祝贺您登上《时代》封面,这在国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张建伟开门见山,语气中带着熟稔的祝贺。
王盛微微一笑,端起面前的茶杯抿了一口,是上好的龙井:“建伟,咱们之间就不用这些客套话了。《时代》封面,更多是西方媒体对一种他们暂时无法完全理解,但又无法忽视的‘现象’的好奇与界定。它代表了一定的关注度,但也不必过度解读。”
他的语气平和,带着一种远行归来的沉淀感,丝毫没有志得意满的张扬。
“这次在好莱坞近一年的时间,从《博物馆奇妙夜》到《当幸福来敲门》,您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能否谈谈您在国际舞台上的最大感受?”张建伟引导着话题。
王盛略作沉吟。
“感受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
他缓缓说道,“规则与尊重。好莱坞有其运行百年的成熟规则,从制片人中心制到全球分账体系,从工会制度到颁奖季游戏规则。
要想在那里立足,首先要理解、尊重并善于运用这些规则。但尊重不等于盲从。”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更为坚定:“真正的尊重,来自于你能够带来他们需要的东西——可以是惊人的票房回报,可以是他们未曾触及的文化视角,也可以是庞大的市场潜力。
当你手握足够的筹码,并且证明了你具备在他们规则内‘玩得转’甚至‘玩得更好’的能力时,平等的对话和深度的合作才成为可能。这一次,我们通过几部不同形态的电影,初步证明了这一点。”
“您提到‘初步证明’,这是否意味着未来您还会继续在好莱坞执导电影?很多影迷都期待您下一部国际作品大获成功。”张建伟问出了许多人都关心的问题。
王盛摇了摇头,答案明确而清晰:“如果有非常合适、能激发我创作冲动的项目,我不排除未来还会亲自执导演筒的可能性。
但近期,我的工作重心会完全回归国内,不会再接洽好莱坞的导演项目。”
他看着张建伟,眼神坦诚:“原因有几个方面。首先,盛影传媒的A股上市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这是公司发展历程中的里程碑,需要我全身心投入。
其次,国内的市场经过短暂的波动,正在快速复苏且潜力巨大,我们自己的‘盛影片单’计划,包括《功夫》迎战贺岁档,以及后续一系列电视剧、电影项目,都需要我来把握方向和品质。”
他身体微微前倾,带着一种毋庸置疑的自信说道:“更重要的是,通过《功夫足球》、《博物馆奇妙夜》、《电锯惊魂》以及《当幸福来敲门》这几部风格迥异,却在商业和口碑上都取得成功的电影,我已经向所有国际合作伙伴,清晰地证明了我对全球不同市场观众口味、对不同电影题材和体量的精准判断与掌控能力。
这种能力的证明,其价值远超单纯执导一两部电影。它为我们未来更多元、更深入的国际合作,无论是投资、合拍还是技术交流,铺平了道路,奠定了信任的基石。现在,是我将这种证明后的势能,转化为在国内市场以及全球战略布局上实际成果的时候了。”
这番话既是对过去成绩的总结,也是对未来战略的宣告。
他不再需要靠不断地亲自执导好莱坞项目来证明自己,他的“点金胜手”已然得到公认,接下来的舞台,是运筹帷幄,布局全局。
张建伟迅速记录着,然后敏锐地抓住了王盛话语中隐含的另一层意思:“您提到‘技术交流’,这是否与您一直以来对国内动画和特效人才的培养有关?
我们注意到,在您与迪士尼的最新合作项目《Zootopia》中,似乎有中方技术团队的深度参与。”
王盛赞许地点了点头,顺势抛出了他此次专访想要释放的另一个重要信息。
“没错。这并非临时起意,而是我布局已久的一步。”王盛的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郑重,“通过与北电深度合作成立的‘盛影视觉特效有限公司’,我们一直在系统地培养属于我们自己的数字时代影视制作人才。
这次与迪士尼合作《Zootopia》,我坚持的核心条件之一,就是让我们盛影系的技术人员,成建制地进入项目核心制作团队,比例不低于50%。”
他详细解释道:“这不是简单的劳务输出,而是一次宝贵的‘留学’。
我们的技术人员,具备扎实的基础,他们需要在世界最顶级的动画工厂里,在真实的A级大制作项目中,去学习最前沿的流程、技术和质量管理体系。
迪士尼方面将提供为期半年的强化培训和全程项目指导。这笔投入,短期内看是成本,长期看,是为中国动画、中国电影特效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的发展,埋下种子,夯实根基。”
他的目光中闪烁着期待:“我坚信,中国不缺少有才华、有创意的动画和特效人才,他们缺少的是参与顶级项目、与国际一流团队并肩作战的机会。
我愿意做这个搭桥的人。未来,我们不仅要参与,更要主导,要创造出源于中国文化、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动画IP和视觉奇迹。这,是我在商业成功之外,另一份重要的责任和期待。”
专访在深入而坦诚的氛围中结束。
……
几天后。
《中国青年报》在头版和二版用大幅版面刊登了这篇题为《“链接者”王盛归国:已证明掌控力,重心落于本土与未来》的独家专访。
报道详细记录了王盛对好莱坞规则的认知、对自身能力的总结、工作重心的转移,以及重磅披露的对中国动画(特效)人才的扶持计划和长远愿景。
报道一经刊出,果然如预期般,再次引发了舆论的强烈关注和广泛讨论。
业内人士从中读出了战略转向的信号:“王盛这是要将在国际上积累的资本、信誉和经验,反哺国内大本营了!”
“他对人才的重视程度超乎想象,这是在为未来的中国电影工业体系打地基啊!”
影迷和年轻观众则更加热血沸腾:“盛爷牛逼!这才是真正的大佬格局,不光自己牛逼,还要带着整个行业飞!”
“期待盛影自己搞出媲美迪士尼的动画大片!”“有王盛在,对中国电影的未来就充满信心!”
国际媒体也迅速跟进编译了报道内容,《好莱坞报道者》、《综艺》等专业媒体评论称:“王盛的战略收缩是明智的,他正将好莱坞的成功转化为在中国市场的绝对优势。”
“他对技术人才的培养计划,揭示了其打造长期竞争力的野心,这或许比几部电影的票房更值得警惕(或关注)。”
当然,也少不了些许杂音,诸如“说得比唱得好听,效果有待观察”、“不过是资本包装下的另一种叙事”等等,但这些声音在主流舆论的澎湃浪潮中,显得微不足道。
(本章完)
(https://www.pcczw.com/wx/80612/76721.html)
1秒记住瓢虫文学:www.pcczw.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pccz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