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虫文学 > 华娱:从96年加入正规军开始 > 第495章 493:封面

第495章 493:封面


接下来的几天。

    迪士尼会议室。

    双方的法务、财务、项目负责人围绕长桌而坐,桌上散落着厚厚的合同草案和附件。

    王盛坐在一端,大多数时候沉默地听着双方团队就一个个条款进行拉锯,只在关键节点,才会用平静却不容置疑的语气定下调子。

    “创意主导权与最终剪辑权,由迪士尼动画工作室与盛影传媒共同成立的联合项目管理委员会行使,王盛先生拥有委员会的一票否决权。”

    这是王盛坚持的底线,确保了他在这个亲生项目中的核心掌控力,避免“动物城”在开发过程中偏离他预设的轨道。

    “制作团队方面,确认核心技术岗位(包括但不限于角色设计、场景概念、关键动画师、特效指导等)的50%由盛影视觉特效有限公司派遣人员担任,迪士尼负责提供不低于六个月的岗前强化培训与全程项目指导。相关培训及管理成本,计入项目总预算。”

    这一条经过反复磋商,迪士尼方面最终全盘接受,标志着中国动画技术人员成建制地进入好莱坞顶级制作体系的破冰。

    “版权与收益分配:迪士尼享有《Zootopia》品牌在全球范围内(除大中华区)的主导运营权,包括但不限于电影发行、衍生品、主题公园应用。

    盛影传媒享有大中华区(包括中国大陆、港、澳、台)的独家经营权,以及全球票房、衍生品净收益的30%分成。同时,盛影自动获得未来任何《Zootopia》系列电影、剧集或重拍版在大中华区的优先投资与发行权。”

    “项目总预算初步核定为一亿四千万美元,由迪士尼承担75%,盛影传媒承担25%。盛影的投资部分,可用其旗下技术团队的人力成本折算部分投入……”

    条款逐条确认,利益格局清晰划定。

    王盛的目标很明确,既要借迪士尼的船出海,让“动物城”这个顶级IP按照前世轨迹绽放全球,又要最大限度地将技术、收益和区域主导权抓在手中,为盛影和中国动画的未来铺路。

    当托马斯·舒马赫代表迪士尼在王盛认可的最后版本合同上签下名字,并再次与王盛用力握手时,标志着继《当幸福来敲门》之后,双方又一个更具战略深度的合作项目正式落地。

    “王,期待‘动物城’能像‘幸福’一样,创造新的奇迹。”舒马赫由衷地说。

    “它会的,托马斯。而且,它会更持久。”王盛语气笃定。

    处理完合同大事,王盛不再停留。

    他将后续的团队对接、人员派遣等事宜交给随行的盛影国际业务部总监赵劲松与李婷婷远程协调,自己则带着核心助理和安保团队,于十月中旬的一个清晨,登上了从洛杉矶直飞京城的国际航班。

    ……

    头等舱内,空间宽敞私密。

    王盛调整好座椅,准备利用漫长的航程小憩片刻。

    就在他闭目养神时,一位面容姣好、训练有素的空姐带着职业化的甜美微笑,躬身轻声询问:“王先生,请问需要最新的杂志吗?这里有本期刚出版的《时代》周刊(亚洲版)。”

    王盛随意地点了点头。

    空姐将一本封面色彩鲜明、质感厚重的周刊轻轻放在他手边的桌板上。

    当他的目光落在封面上时,即便以他的定力,眼神也不由得微微一顿。

    封面主体是一张他本人的半身肖像。

    照片显然经过精心选择和后期处理,背景虚化成深沉的暗调。

    他穿着深灰色西装,没有看镜头,侧脸线条冷峻,目光投向画面外的远方,眼神深邃难测,嘴角似乎带着一丝若有若无、难以定义的弧度——那不是纯粹的笑容,更像是一种洞悉世情后的平静,或者说,是一种掌控局面的自信。

    肖像上方,是《时代》(TIME)标志性的红色边框Logo。

    而最引人注目的,是覆盖在肖像之上、采用醒目粗体字打出的封面标题:

    “THE  CONNECTOR:  How  Wang  Sheng  Is  Remaking  Hollywood—And  China’s  Dream.”

    (“链接者:王盛如何重塑好莱坞——与中国的梦想。”)

    标题下方,还有一行较小的副标题:“From‘Museum’  to‘Happiness,’  a  new  model  for  global  cinema.”

    (“从‘博物馆’到‘幸福’,全球电影的新模式。”)

    王盛拿起杂志,指尖能感受到光洁铜版纸的微凉。

    他翻到内页,找到了詹姆斯·曼撰写的那篇封面报道。

    文章以饱含洞察力的笔触,详细梳理了他在好莱坞短短一年多的“奇迹之旅”,从《功夫足球》的异军突起,《博物馆奇妙夜》的全球狂飙,《电锯惊魂》的黑马之势,到《当幸福来敲门》的口碑与票房双丰收。

    文章不仅分析了他对项目精准得近乎预知的眼光、高效务实的制作风格,更深入探讨了他所扮演的独特角色——一个将中国资本、市场潜力与好莱坞工业体系、全球发行网络完美嫁接的“链接器”。

    报道引用了大量王盛在专访中的原话,清晰地传达出他的核心观点:中国电影市场是正在崛起的巨轮,不再是单纯的输入地,而是未来的重要产出方和合作者;好莱坞需要的是平等对话与互利共赢,而非俯视与说教;他和他所代表的盛影模式,正是这种新合作范式的探索者和实践者。

    文章还提及了他对技术变革(数字电影)的重视,对培养本土团队的坚持,以及他那复杂而引人猜测的个人商业帝国构建。

    詹姆斯·曼试图勾勒出一个兼具东方智慧与西方商业逻辑,深谙规则却又超越规则,正在悄然改变全球电影产业力量平衡的新型大亨形象。

    报道整体基调是惊叹、分析甚至带着几分敬畏,虽然也隐含西方主流媒体惯有的审视,但总体上,是将他作为一个成功的、值得深入研究的现象级人物来呈现。

    ……

    大洋彼岸的华夏。

    舆论沸腾。

    嗖狐、新浪、网易……几乎都在首页最显眼的位置,挂着与王盛相关的头条新闻。

    “王盛登上《时代》周刊封面,被誉‘中美电影链接者’!”

    “《时代》周刊深度报道:王盛如何用‘盛影模式’冲击好莱坞?”

    “从北影厂子弟到《时代》封面,王盛诠释中国电影新力量!”

    “《时代》肯定王盛成就,国产电影迎来高光时刻?”

    报道内容多是转载或编译自《时代》的文章,配以他那张极具辨识度的封面肖像。评论区内,更是热闹非凡。

    “牛逼!王盛给国人长脸了!”

    “《时代》封面啊!这可是全球影响力的象征!”

    “链接者这个词用得好,我们不再是学生,是合作伙伴了!”

    “盛影赶紧上市,我要买爆!”

    “《博物馆》和《幸福》确实厉害,实至名归!”

    “期待《功夫》干翻《英雄》!”

    当然,也夹杂着一些不同的声音,诸如“捧得太高”、“商业气息太重”、“个人生活”等,但很快就被汹涌的正面评论所淹没。

    这不仅仅是一次个人荣誉的加冕,更被国内媒体和公众解读为中国电影、乃至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地位提升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在2003年这个中国刚刚加入WTO不久,正处于高速发展渴望获得世界认可的时代背景下,一个中国人以如此强势的姿态登上《时代》封面,其所引发的民族自豪感和行业振奋效应,是空前的。

    (本章完)


  (https://www.pcczw.com/wx/80612/76722.html)


1秒记住瓢虫文学:www.pcczw.com。手机版阅读网址:m.pcczw.com